公安部:前十月因无证驾驶导致1290人死亡
12月2日电据公安部网站消息,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交通陋习风险、交通参与者文明素质提高等问题答问。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截至十月31日),全国城市道路因随便变更车道致使事故1276起,导致152人死亡、1467人受伤;因无证开车致使事故3639起,导致1290人死亡、4464人受伤;营运汽车因超速行驶致使事故1413起,导致752人死亡、1581人受伤。
答问全文如下:
问:今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活动主题是什么?
今年12月2日是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确定这个主题与国内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近况密不可分。截至现在,国内机动车辆保有量已达2.5亿辆,驾驶员达到2.75亿人,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1.5辆,机动车辆每年平均增长1500万辆,根据国际通行的每百户家庭20辆车的汽车社会标准,国内已经快步进入汽车社会。但与之相对应,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素质却没完全达标,汽车文明的培育还任重道远。
让大家看看下面这组数据:今年以来(截至十月31日),全国城市道路因随便变更车道致使事故1276起,导致152人死亡、1467人受伤;因无证开车致使事故3639起,导致1290人死亡、4464人受伤;营运汽车因超速行驶致使事故1413起,导致752人死亡、1581人受伤。
文明出行,已经成为汽车年代的必学课,这门课不过关,大家就要付出生命财产的惨痛代价。
问:交通参与者怎么样自觉克服交通陋习?
交通陋习,不只包含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随便停车、不按规定用灯光、朝车外抛物、吐痰等不好的行为,也包含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紧急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违法行为的害处性自不必待言,像朝车外抛物、吐痰这类陋习看上去非常小,甚至有人感觉无关宏旨,是个人的一个不好的习惯,但,一个陋习可能致使一场车祸,危及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勿以恶小而为之。
交通陋习表面上看只是不好的的交通行为个人习惯,但事实上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威胁了社会安全,也妨碍了文明交通的进步进程。因此,个人文明出行与自己、别人的安全息息有关,与全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紧紧相连,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目前做起,自己规范出行行为,每人为文明交通增光添彩、增添正能量。
问:围绕今年主题,将主要拓展那些宣传活动?
结合目前国内道路交通安全近况,针对城市、农村、行业不同特征,今年在城市重点拓展主张三不(即不随便变更车道,不乱停车,不闯红灯)的主题活动;在农村重点拓展拒绝三无(即拒绝驾驶无牌汽车,无证开车、驾乘摩托车无头盔)的主题活动;在运输行业重点拓展抵制三超一疲劳(即抵制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的主题活动。
具体来讲,各地将围绕媒体及社会关注热门,分别采取活动现场直播、业内专家访谈、明星名人代言、宣传作品展映、主题深度评论等方法,鞭挞交通陋习,深入分析交通陋习的深层次缘由,传播交通安全文明常识,主张文明交通新风尚。
同时,各地还将协调媒体宣传文明交通示范企业、安全文明驾驶员、出色文明交通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并借助各大门户网站、政府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等进行热门聚焦、专题报道和讨论,传播交通文明新景象、新效果。
问:三不、三无、三超一疲劳有什么风险?
城市乱停车、随便变道并且具备肯定常见性,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今年以来查处的违法行为同比增加近35%。而闯红灯这一行为风险公共安全,致使事故近3000起,直接导致535人死亡。
驾驶无牌汽车,无证开车、驾乘摩托车无头盔 等行为在农村是常见突出的交通安全问题,伤亡率大。去年一年,在国内农村道路有67%事故率是由这三项违法行为致使的。
同时,在这次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中,针对运输业特征,在全行业拓展自觉抵制三超一疲劳活动。超速是查处最多的违法行为,也是致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交通违法行为。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等行为主观故意性强、后果紧急,在客货运输汽车中容易见到多发,并容易致使重大职员伤亡的群死群伤事故,今年以来发生的1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有14起是客货运输汽车肇事致使,其中绝大部分是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导致的。
问:全国交通安全日以外,还通过什么渠道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意识?
驾驶证网
现在,各地公安、文明办、教育行政、司法行政、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部门充分借助全国交通安全日,通过多种形式大理拓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努力使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渐渐成为传播交通安全理念、交通法治理念和交通文明理念的文化品牌。自2010年,中央文明办、公安部部署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行以来,有效提高全国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各地在巩固深化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三年推行工作效果的基础上,2013年至2015年将继续深入推行新的三年计划,以后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运使用方法治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积极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理念、文明意识,做到行车有序、行路有序、文明礼让的社会环境。
对于拓展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全社会还需摆正1天与365天的关系。每年12月2日,可以成为集中宣传交通安全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一个高潮,但交通安全工作的落实、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却需要毫不松懈地抓下去,贯穿一年365天。只有如此,才能为汽车社会系好安全带。
问:文明交通环境的打造需要公民个人与全社会饰演什么样的角色?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需要全社会一同承担责任。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治理道路交通问题需要综合发挥法治、科技、道德、社会力量有哪些用途,落实政府、部门、行业、公众的责任。就国内来讲,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要从人、车、路、环境等4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以此同时紧扣安全主题,广泛拓展宣传教育,将珍惜生命、安全文明的理念传播至每名驾驶员、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增强社会一同责任意识,动员广大交通参与者共建共享。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从众效应,是指个人遭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我们的看法、判断和行为等,以和别人维持一致,简单说就是随大流。大家好像总会流露出一种从众性,好像追随其他人的言行,所有愈加顺理成章,也愈加心安理得。比如去年炒的非常热的不看红灯过马路现象,路口有一个人闯红灯就会有不少人跟随。而从众也可以作为正能量传递和放大。在交通方面,假如全民都从众不随便停车、从众不随便变道、从众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从众不超速、超员、超载等等,总之,假如大家从众心理常见向好,那样文明的力量就会愈加强大,影响的范围就会愈加广,大家一同的交通秩序、交通环境也就会愈加好。
从众正能量以外,大家每个人还要做到慎独和敬畏法律,无论有人无人、有监督无监督,都要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行人慎独,十字路口会愈加安全,司机慎独,道路就会愈加安全畅通。大家深信,道路上每个监控的背后不是管理者的双眼,而是法治的力量。文明交通需要每个交通参与者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和对文明的主动追求。一撇一捺是人,两个人就是从,三人为众。一个人时慎独,群体时一同遵守秩序,一个文明、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必然会达成。